色彩作为 UI 设计中最具表现力的视觉元素之一,不仅决定了界面的视觉风格,更直接影响用户的情绪感知、信息获取效率与交互体验。优秀的色彩运用能让界面在传递品牌调性的同时,引导用户自然完成操作;而不当的色彩搭配则可能导致视觉混乱、信息层级模糊,甚至引发用户的负面情绪。本文将从色彩基础理论出发,结合 UI 设计的实际场景,系统讲解色彩运用的核心原则、场景化策略及常见误区,为设计师提供可落地的实践指南。
一、UI 设计色彩运用的基础:理解色彩体系
在进行 UI 色彩设计前,必须先建立对色彩体系的科学认知。完整的色彩体系包含色相、饱和度、明度三大核心维度,这三者共同决定了色彩的最终呈现效果,也是所有色彩搭配策略的理论基础。
1. 色相(Hue):色彩的 “身份标识”
色相是指色彩的基本面貌,如红色、蓝色、黄色等,它是区分不同色彩的核心属性。在 UI 设计中,色相的选择直接关联品牌调性与情感传递:
- 红色:传递热情、紧急、警示的情感,常用于强调按钮(如 “提交”“删除”)、通知提醒或促销信息;
- 蓝色:给人专业、信任、冷静的感受,广泛应用于金融、医疗、科技类产品(如支付宝、医院 APP);
- 绿色:象征自然、健康、成功,多用于 “完成” 状态(如表单提交成功)、健康类应用或环保主题界面;
- 黄色:代表活力、温暖、警示,适合用于引导性元素(如新手引导箭头)或需要吸引注意力的模块(如活动入口);
- 中性色(黑、白、灰):无明显情感倾向,是界面的 “骨架色”,用于文本、背景、边框等基础元素,负责平衡色彩关系、提升可读性。
2. 饱和度(Saturation):色彩的 “浓淡程度”
饱和度指色彩的纯净度,饱和度越高,色彩越鲜艳;饱和度越低,色彩越接近灰色。在 UI 设计中,饱和度的控制需遵循 “主次分明” 原则:
- 主色调(如品牌色)可适当提高饱和度,用于突出核心元素(如 LOGO、主要按钮);
- 辅助色(如背景色、次要文本)需降低饱和度,避免与主色调产生视觉冲突,同时提升界面的柔和度与舒适度;
- 需注意,高饱和度色彩过度使用易导致视觉疲劳,尤其在长时间使用的工具类、办公类产品中,应控制高饱和度色彩的占比。
3. 明度(Value):色彩的 “明暗层次”
明度指色彩的明暗程度,明度越高,色彩越接近白色;明度越低,色彩越接近黑色。明度是构建 UI 界面信息层级的关键:
- 高明明度(如浅灰、白色):适合作为背景色,能让前景元素(文本、图标)更清晰;
- 中低明度(如深灰、黑色):适合作为文本色,尤其在浅色背景上,可保证良好的可读性;
- 明度对比是区分界面层级的核心手段,例如:标题文本使用低明度(#333333),正文文本使用中明度(#666666),辅助文本使用高明度(#999999),通过明度差异让用户快速识别信息优先级。
二、UI 设计色彩搭配的核心原则:平衡美观与实用
UI 设计的色彩搭配并非单纯的 “审美选择”,而是需兼顾 “视觉美观” 与 “功能实用” 的系统性工作。以下四大原则是确保色彩搭配有效的关键,适用于所有类型的 UI 产品(APP、网页、小程序等)。
1. 品牌调性优先原则:色彩为品牌服务
UI 界面的色彩体系应与品牌调性保持一致,让用户通过色彩快速感知品牌特质。例如:
- 年轻潮流类品牌(如小红书、B 站):常用高饱和度的多彩配色(粉、紫、蓝),传递活力、时尚的调性;
- 高端奢侈类品牌(如奢侈品官网、高端酒店 APP):多采用低饱和度的莫兰迪色(米白、浅棕、灰蓝),搭配金色、银色等点缀色,营造优雅、质感的氛围;
- 专业工具类品牌(如 PS、Figma、办公软件):以中性色(白、灰、黑)为基础,主色调使用低饱和度的蓝色、绿色,突出专业、高效、稳定的属性。
实践建议:将品牌色作为 UI 设计的主色调,占比控制在 20%-30%;辅助色选择与品牌色和谐的色彩,占比约 50%-60%;中性色占比 10%-20%,用于平衡整体色彩关系。
2. 信息层级清晰原则:色彩引导用户视线
优秀的 UI 设计需通过色彩让用户 “一眼找到重点”,这就要求色彩搭配必须服务于信息层级。具体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:
- 主色聚焦核心操作:将主色调用于核心交互元素(如 “确认” 按钮、购买按钮、提交按钮),让用户快速识别可操作区域;
- 辅助色区分功能模块:用不同的辅助色区分界面中的独立模块(如首页的 “推荐”“分类”“我的” 三个板块,可分别用浅蓝、浅绿、浅粉作为背景色);
- 警示色突出关键状态:用红色表示 “错误”“删除”“警告”,绿色表示 “成功”“完成”,黄色表示 “提醒”“待处理”,通过色彩直观传递状态信息,减少用户认知成本。
例如,在电商 APP 的商品详情页中:主色调(如品牌红)用于 “加入购物车”“立即购买” 按钮;辅助色(如浅灰)用于 “商品参数”“评价” 等模块背景;警示色(红色)用于 “库存不足” 提示,绿色用于 “已加入购物车” 提示,通过色彩清晰划分操作区、信息区与状态区。
3. 色彩数量克制原则:避免 “彩虹式” 界面
过多的色彩会导致界面杂乱无章,让用户难以聚焦。UI 设计中,色彩数量需严格控制,通常遵循 “3-5 色原则”:
- 主色 1 种:即品牌色,用于核心元素,确保界面的统一性;
- 辅助色 2-3 种:用于区分模块、补充主色,辅助色需与主色形成和谐关系(可通过色相环选择相邻色、对比色等);
- 中性色 N 种:用于文本、背景、边框等,中性色的数量可根据界面复杂度调整,但需保证明度梯度统一(如从 #FFFFFF 到 #000000,可设置 5-7 个明度等级)。
反面案例:某工具类 APP 的首页使用了红、黄、蓝、绿、紫 5 种高饱和度主色,每个功能模块对应一种颜色,导致界面视觉混乱,用户无法快速识别核心功能;正面案例:微信 APP 的色彩体系以绿色(主色)、白色 / 浅灰(中性色)为主,辅助色仅在特定场景(如红包的红色)使用,整体界面简洁统一,用户体验流畅。
4. accessibility 适配原则:色彩服务所有用户
UI 设计的色彩运用需考虑无障碍设计,确保不同视觉能力的用户(如色弱、色盲用户)都能正常使用产品。以下是关键适配要点:
- 不依赖色彩传递关键信息:例如,表单验证不能仅用 “红色” 表示错误、“绿色” 表示成功,还需搭配图标(×、√)或文字提示(“输入错误,请重新填写”);
- 满足色彩对比度标准:根据 WCAG(Web 内容无障碍指南)标准,文本与背景的色彩对比度需达到至少 4.5:1(普通文本)或 3:1(大文本,字号≥18pt 或粗体≥14pt);
- 避免使用易混淆的色彩组合:例如,红绿色组合对红绿色盲用户极不友好,应尽量避免;若需区分两种状态,可选择蓝黄色组合(色盲用户对蓝黄色的识别度较高)。
实践工具:设计师可使用 Figma 的 “Color Contrast Analyzer” 插件、Adobe XD 的 “Accessibility” 检查功能,或在线工具 “WebAIM Contrast Checker”,快速检测色彩对比度是否符合无障碍标准。
三、不同场景下的 UI 色彩运用策略:针对性设计
不同类型的 UI 产品(如电商、社交、工具、医疗)与不同的界面模块(如首页、详情页、表单页、引导页),对色彩的需求存在差异。以下是常见场景的色彩运用策略,帮助设计师实现 “场景化设计”。
1. 电商类产品:激发购买欲望,突出核心信息
电商产品的核心目标是 “促进转化”,色彩运用需围绕 “吸引注意力、突出商品、引导购买” 展开:
- 主色调选择:常用红色、橙色等暖色调作为主色,这类色彩能激发用户的购买欲望(如淘宝的橙色、京东的红色);
- 商品展示区:背景色需使用低饱和度的中性色(如白色、浅灰),避免背景色与商品颜色冲突,让商品成为视觉焦点;
- 促销场景:活动页面可使用高饱和度的主色 + 对比色(如红底白字、黄底黑字),搭配闪烁动画(如 “限时折扣” 标签),突出促销信息;
- 按钮设计:“加入购物车”“立即购买” 等转化型按钮需使用高对比度的主色,“收藏”“分享” 等辅助按钮可使用中性色,区分操作优先级。
2. 工具类产品:强调高效实用,减少视觉干扰
工具类产品(如办公软件、设计工具、效率 APP)的核心需求是 “提升用户效率”,色彩运用需遵循 “简洁、稳定、低干扰” 原则:
- 主色调选择:以蓝色、绿色等冷色调或低饱和度的中性色为主,传递稳定、专业的感受(如钉钉的蓝色、飞书的浅蓝绿色);
- 功能模块区分:用不同明度的同色系色彩区分功能模块,而非高饱和度的不同色相,避免视觉分散;
- 状态提示:用低饱和度的色彩表示状态(如浅红表示 “待处理”、浅绿表示 “已完成”),避免高饱和度色彩对用户的干扰;
- 文本与背景:文本使用高对比度的中性色(如深灰、黑色),背景使用高明度的中性色(如白色、浅灰),确保长时间使用不易疲劳。
3. 医疗健康类产品:传递安全信任,营造舒适氛围
医疗健康类产品(如医院 APP、健康管理工具、药品查询平台)的核心需求是 “传递安全感与专业性”,色彩运用需避免刺激,突出温和、可靠的特质:
- 主色调选择:常用蓝色(专业、信任)、绿色(健康、自然)、白色(纯净、卫生)作为主色,避免使用红色(易引发紧张情绪);
- 数据可视化:健康数据(如心率、步数)的图表色彩需选择低饱和度的配色,不同数据类型用同色系的不同明度区分,避免色彩过于鲜艳;
- 界面元素:按钮、图标等元素的色彩需与背景色形成温和的对比,避免高对比度带来的视觉冲击,让用户感受舒适。
4. 表单页:降低填写压力,引导高效完成
表单页是用户完成信息输入的关键场景,色彩运用需 “降低用户压力、引导填写流程、减少错误率”:
- 背景色:使用高明度的中性色(如白色、浅灰),让表单区域清晰明了,减少视觉干扰;
- 输入框设计:默认状态下,输入框边框使用低明度的中性色(如 #CCCCCC);获取焦点时,边框使用主色(如 #1677FF),让用户明确当前操作位置;
- 提示信息:普通提示(如 “请输入手机号”)使用中明度的中性色(如 #999999);错误提示(如 “手机号格式错误”)使用低饱和度的红色(避免过于刺眼),并搭配 “×” 图标;成功提示(如 “验证码已发送”)使用低饱和度的绿色,搭配 “√” 图标;
- 按钮设计:“提交” 按钮使用主色,“重置”“取消” 按钮使用中性色,明确操作优先级;若表单未填写完整,“提交” 按钮可设置为 “禁用状态”(低饱和度的主色 + 灰色调),避免用户误操作。
四、UI 色彩运用的常见误区与避坑指南
即使掌握了理论与原则,设计师在实际操作中仍可能陷入误区。以下是 UI 色彩运用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,帮助设计师避开 “雷区”。
1. 误区一:过度依赖流行色,忽视品牌调性
问题表现:盲目跟风流行色(如莫兰迪色、克莱因蓝),导致界面与品牌调性脱节,用户无法通过界面联想到品牌;
解决方法:将流行色作为辅助色或点缀色,而非主色;主色需严格遵循品牌色,若需融入流行元素,可通过调整流行色的饱和度、明度,使其与品牌色和谐搭配。
2. 误区二:色彩对比度不足,可读性差
问题表现:文本与背景的色彩对比度过低(如浅灰文本在白色背景上),导致用户难以阅读,尤其对老年用户或视觉能力较弱的用户不友好;
解决方法:设计完成后,必须使用无障碍工具检查色彩对比度,确保普通文本达到 4.5:1 的标准,大文本达到 3:1 的标准;若对比度不足,可通过提高文本明度(加深颜色)或降低背景明度(加暗颜色)调整。
3. 误区三:色彩搭配混乱,无统一体系
问题表现:界面中使用了多种无关联的色彩,主色、辅助色、中性色的角色不明确,导致视觉混乱;
解决方法:设计前先建立 “色彩规范文档”,明确主色、辅助色、中性色的色值、使用场景与占比;设计过程中严格遵循规范,避免随意添加色彩;若需新增色彩,需先判断其与现有色彩体系的兼容性。
4. 误区四:忽视深色模式的色彩适配
问题表现:深色模式仅将浅色模式的色彩 “反色”,导致色彩饱和度、对比度失衡(如高饱和度的红色在深色背景上过于刺眼);
解决方法:深色模式的色彩体系需单独设计:主色的饱和度可适当降低,避免与深色背景产生强烈对比;中性色需调整为适合深色背景的明度(如背景色用 #121212,文本色用 #E0E0E0);同时,需确保深色模式下的色彩对比度仍符合无障碍标准。
五、总结:让色彩成为 UI 设计的 “加分项”
UI 设计中的色彩运用,是 “理论认知”“审美判断” 与 “用户需求” 的结合体。优秀的色彩设计不仅能让界面美观吸睛,更能提升用户的操作效率、传递品牌价值、保障所有用户的使用权益。
作为设计师,在进行色彩设计时,需始终牢记:色彩不是 “装饰元素”,而是 “功能工具”—— 它服务于品牌、服务于信息传递、服务于用户体验。从建立科学的色彩体系,到遵循核心搭配原则,再到结合场景针对性设计,最后避开常见误区,每一步都需兼顾 “美观” 与 “实用”,才能让色彩真正成为 UI 设计的 “加分项”,为用户带来更优质的体验。

優(yōu)網(wǎng)科技秉承"專業(yè)團(tuán)隊(duì)、品質(zhì)服務(wù)" 的經(jīng)營理念,誠信務(wù)實(shí)的服務(wù)了近萬家客戶,成為眾多世界500強(qiáng)、集團(tuán)和上市公司的長期合作伙伴!
優(yōu)網(wǎng)科技成立于2001年,擅長網(wǎng)站建設(shè)、網(wǎng)站與各類業(yè)務(wù)系統(tǒng)深度整合,致力于提供完善的企業(yè)互聯(lián)網(wǎng)解決方案。優(yōu)網(wǎng)科技提供PC端網(wǎng)站建設(shè)(品牌展示型、官方門戶型、營銷商務(wù)型、電子商務(wù)型、信息門戶型、微信小程序定制開發(fā)、移動(dòng)端應(yīng)用(手機(jī)站、APP開發(fā))、微信定制開發(fā)(微信官網(wǎng)、微信商城、企業(yè)微信)等一系列互聯(lián)網(wǎng)應(yīng)用服務(wù)。